今年3月,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 600673.SH)发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通知里,东阳光将于今年4月的会上审议子公司放弃优先购买权、拟修改同业竞争承诺的两项议案。
这家子公司,就是东阳光旗下在港股上市的东阳光药(01558.HK)。东阳光药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标的,为关联方广东东阳光药业(以下简称“东阳光药业”)7款在研药品的权利,预计金额10亿至15亿元。
放弃购买的原因,东阳光表示是药品研发的整体成本大而收益回报不确定。实际上,目前的东阳光药业绩下滑严重、负债高企,而东阳光原本计划与东阳光药的关联交易,也至今在前期工作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东阳光及其控股方庞大的资产谱系,滋生出多起关联交易。不过,回归到业绩,东阳光的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公司的种种运作,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净利润预告同比下降54.74%
今年1月,东阳光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经初步测算,东阳光2020年实现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减少6.09亿元到7亿元,同比降幅为54.74%到62.92%。业绩预减的原因,为东阳光的化工板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医药板块核心产品可威的销量下滑。
2019年,东阳光的净利润为11.12亿元,以此测算,2020年东阳光的净利润将在4.12亿元至5.03亿元。
尽管东阳光没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化工与医药的收入贡献,但东阳光的公告栏上,却不断发布东阳光药的信息。
今年3月,东阳光药公告2020年业绩。当期东阳光药营业额23.48亿元,同比下降62.27%;年内溢利8.4亿元,同比下降56.25%。其核心药品可威,同年销售额20.71亿元,同比下降65.11%。
单颗75毫克的可威,撑起过东阳光药的一片天。作为一个抗流感的药品,可威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东阳光药贡献了销售额14.01亿元、22.47亿元、59.38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324%。
可威的成功,有价格优势,也有运势帮衬。2018年左右,流感在全国发病率较高,可威在2-3个同类药品里因价格较低,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2020年多家药厂杀入该领域,包括博瑞生物、成都倍特、四川科伦等,都申报注册了同类药品。
当蓝海市场变色为红海,曾经的“运势”似乎也不灵了。东阳光药在2020年度报告中,认为可威销售额减少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医院终端受到冲击,影响了处方药市场。
欲摆脱单品独大,东阳光药开始参与集采竞标,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称,东阳光药与另一家子公司合计5款药品,中标新一轮国家集采。
实际上,这不是东阳光药首次中标。2020年初,东阳光药就有3款药品中标全国集采,分别为奥美沙坦酯、莫西沙星和福多司坦。不过,根据东阳光药2020年业绩公告,奥美沙坦酯同年销量为0.27亿元,仅占总销售额的1.16%,其余2款药品并未披露。
对此,《投资者网》就2021年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业绩相关问题向东阳光电话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在年报发布前的静默期,因此不方便回复。
东阳光药新设15家公司
销量下滑、业绩重挫,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日子不好过。近期,不少医药代表在微信群讨论,2020年初东阳光药进行过一场人事变革,即销售转为代理,雇佣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以此减少开支和降低成本,造成不少销售离职。
对此,《投资者网》就是否有此类变相裁员的事情,向东阳光药电话求证,但一直无人接听。
实际上,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里,曾披露当期东阳光药与其销售骨干共同设立13家子公司。企查查显示,东阳光药在2020年合计新成立15家公司。这些企业遍布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名称大多以“科技有限公司”结尾,经营范围涵盖批发、零售等。
以其中之一的嘉兴市阳之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之健医药”)为例,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陈继龙。企查查显示,陈继龙间接持股阳之健医药56.28%;而Linkedin显示,有一名相同名字的人士自2012年起就任职东阳光药,职位是地区经理。
医药公司的销售等级,普遍分为代表、地区经理、大区经理,逐级上升。一个地区经理,通常管理5位左右的代表。若阳之健医药的陈继龙与东阳光药地区经理为同一人,那么其管理的代表,存在劳动关系划转到代理公司的可能。
而翻开东阳光药的2020年业绩公告,尽管销售员工规模没有披露,但从员工成本与销售成本看,东阳光药确实有明显收缩。2020年,东阳光药员工成本6.65亿元,同比下降36.06%。同期的销售成本为3.51亿元,同比下降61.9%。
一边是不断注册新公司,另一边是各类成本不断下滑。通常而言,医药企业若加码经销渠道,存货规模也会相应上升,因为经销商有铺货的冲劲。
根据2020年业绩公告,东阳光药的存货规模为3.78亿元,较2019年度1.92亿元增长95.9%。对应同期的营业额,2020年东阳光药存货占营业额的比例为16.1%,2019年该比例为3.1%。
涉及多起关联交易
2020年7月,东阳光发布资产重组公告。根据方案,东阳光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东阳光药持股的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生化”)100%股权,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这笔收购,三方当事人都是关联方,其盘根错节的业务和标的资质,也引来上交所问询。
2020年8月,东阳光披露了回复公告。公告中,东阳光表示东阳光药会先进行业务下沉,即把相关资产、人员、负债等剥离到东阳光生化,随后再由东阳光进行收购。
不过,此后该笔关联收购的进展缓慢。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最新进展,截至披露日,交易对方内部重组和审计、评估、尽职调查等各项工作尚未完成。按照计划,相关工作完成后,东阳光还要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监管层的审议与批准。
在业绩大幅下降的关口,该笔关联收购悬而未决。而且,东阳光药还有一起关联交易,涉及金额8.56亿元。尽管2020年东阳光药拥有现金及等值项目为20.45亿元,但同期的资产负债率已达46.61%。
2018年至2019年,东阳光药与东阳光药业达成协议,前者以21.32亿元收购后者33款药品权益。截至2020年,东阳光药已累计支付12.76亿元,仍有8.56亿元资金需偿付。比对2018年、2019年、2021年的关联交易公告,东阳光药业2018年、2019年出售的33款药品,不包含原本计划今年出售的7款在研药品。
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过,东阳光药业是东阳光的控股方的子公司,与东阳光、东阳光药为关联关系。庞大的谱系与辗转的交易关系,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
实际上,东阳光药是东阳光的医药板块子公司,但研发体系一直是“体外培养”,即由关联方东阳光药业先研发药品,产生效果后,再由东阳光药收购。整个过程,东阳光的控股方形成了内部“造血”机制。
不过,企查查显示,2020年东阳光药业被默沙东起诉侵害发明专利权,并通过出质专利不断向银行、信托融资。各种迹象表明,东阳光药业的研发与资金流可能遭遇危机。而上述“造血”机制,在东阳光药负债高企的情形下,若没有流动性注入,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就上述问题,《投资者网》致函东阳光方面,但一直未获回复。(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