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全球抗疫或变成“持久战” 中国应怎样做?

2020-03-31 15:3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逾70万人,疫情波及202个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可能演变为“持久战”,当前重灾区应怎样做?进入抗疫“下半场”的中国又应怎样做?

欧美“震中”:转换抗疫策略

29日举行的“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卢山、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等中外专家交流了各国抗疫策略。

3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称欧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但从最新数据来看,“震中”或已转移至确诊病例逾14万人的美国。因此,欧美国家的抗疫策略备受关注。

陆蒙吉表示,德国“打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针对疫情发展步步为营,二是确保可持续,“计划是起码(与病毒)打两年”。卢山认为,美国在前期采取的封锁策略比较成功,但因忽略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的输入病例,以至于陷入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并因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方法,确诊病例将继续攀升。

长期研究全球卫生治理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认为,目前还难以判断德国、美国形成既定模式。她对中新社记者分析说,两国的防疫策略实际上“越来越紧”,也不乏“矛盾之处”。比如德国,虽提出寻找控制病毒传播和社会经济运作的平衡,但以两年为期,“如何评估疫情对其他国家乃至全球的影响”。再如美国,纽约州和联邦政府在防疫政策博弈,亦说明各州的防疫政策或也取决于其与联邦政府的关系。

各国“打法”:万变不离其宗

张文宏直言,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控制疫情”,欧美国家的想法是“通过比较长时间控制疫情”。随着疫情发展,欧洲国家采取的“封城”“限制人群聚集”“呼吁佩戴口罩”等做法已与中国做法趋近。

“传统的隔离措施在疫情的初期可能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张文宏撰文称,各国在初期以“保经济”为主的措施未能明显控制疫情后,也逐渐接受并认可这一“传统”方法。

汤蓓对本社记者说,无论是控制疫情相对成功的中国、新加坡、韩国,还是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打法”万变不离其宗,即“不能仅依靠治疗端来应对疫情”。中国抗疫经验之一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而这个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是次战“疫”,中国快速建设方舱医院以解决床位不足,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推广至意大利、伊朗、英国、美国等国。卢山注意到美国多个州已启动建设方舱医院,他强调更重要的是由此把轻症患者隔离起来,以免“病例数压垮医疗体系”。

作为抗疫“先行者”,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还将治疗技术及时分享给全球同行。李兰娟院士在论坛上介绍了人工肝血液净化救治重症患者的做法。另据记者了解,中国专家多次应邀在技术交流会议上详解康复者血浆疗法过程。

展望“结束”:加强政策协调

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在展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结束时,上述专家并未给出明确而乐观的回答。张文宏还预测今年10月后或再迎疫情高峰。

进入抗疫“下半场”的中国既要加快复工复产,又要防止疫情反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对本社记者说,疫情何时再来、疫情规模几何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应对风险的资源有限,因此政府部门需在思维上从以往的“问题解决”转变为“风险管理”。他建言要建立不同层级的预案,储备呼吸机等医疗物资。

受访专家表示,各国防疫策略也要因时因势动态调整。比如疫情早期“外松内紧”的新加坡,当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加,该国也已通过限制入境、学校停学等“硬核”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这次疫情何时结束,取决于链条上最为松懈的环节。在公共卫生体系相对薄弱的国家结束疫情时,才是所有国家下‘战场’时。”汤蓓说。

据她观察,世界卫生组织已对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紧急开展医疗人员在线培训,并组织全球范围内的抗疫技术交流。然而各国之间政策协调仍处于初步阶段,间接造成疫情从“歼灭战”或拖成“持久战”。因此,国际层面亟需加强政策协调,世界卫生组织也要在卫生资源公平分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 全球抗疫或变成持久战